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首页
社区
家园
群组
手机版
开启辅助访问
请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快捷导航
01
济宁茶座
02
房产楼市
03
家居装修
04
济宁车友
05
济宁婚庆
06
亲子乐园
07
招聘求职
08
健康生活
09
济宁美食
10
时尚男女
11
济宁旅游
12
家有宠物
13
摄影天地
14
体育健身
15
投资理财
16
网购集市
17
谈天说地
18
缘份天空
19
文化济宁
20
通信数码
21
兴趣爱好
22
网友中心
23
济宁商家
24
都市生活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当前位置:
»
济宁社区
›
济宁都市
›
济宁茶座
›
帖子
返回列表
竹竿巷,长又长
[复制链接]
济宁都市网
济宁都市网
当前离线
积分
25667
发表于 2021-3-13 00: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正月初七,阳光很好。与吴先生相约,一起再走竹竿巷,为的是感受老济宁的脉搏,赏览老济宁的风情,体验老济宁的味道。因为,只有这里还保留着一些运河之都的遗韵,留存着一些“老济宁”的记忆。
从东大寺东门沿古运河南去不远,右拐,就可看到竹竿巷的石刻牌坊,这是竹竿巷的最南端。巷子呈西北——东南走向,从南向北望去,一直可看到东大寺的西门,然后折向西北。进入竹竿巷,立刻就能够感受到一种古朴与传统的味道。胡同的感觉,街市布局,生意的气息让人一下子产生一种年代感。
因为刚过年,巷子里的行人稀少,两旁的店铺开业的也不太多。店铺的建筑格局保留着传统的前店后厂、下店上居的样子。开着门的店铺,一般都有一位店主悠闲地坐在门口,或者有一搭无一搭地摆弄着自家的商品,或者给邻家铺子里的人聊天。店铺以经营传统手工业产品为主,竹器有竹篮、竹椅、屉笼等,铁器有菜刀、水桶、烟筒、农具等,木器有躺椅、马扎、方桌等。这些店铺挨挤地排列着,门面一般不大,商品都敞开门模特般展示着,不用吆喝,不用广告,门楣上仅有古旧色彩的字号。这中间间杂地有一些美容院、电器商店之类的铺子,显示着一种现代气息。这些店铺似乎艰难地拉拽着那些传统店铺提速,而那些传统店铺似乎不屑于这类店铺的不能入乡随俗。
我的心里忽然有一种灰凉的感觉,总觉得街巷比我想象的冷清得多。古,古得不够纯粹,不够充分;新,新得没有特点,没有个性。我想象中的竹竿巷应该是古旧而执着,传统而坚守,世俗而文化。可眼前的情景和气氛似乎将这些全都稀释得淡而寡味。
我们沿街漫游,从东大寺西门折向西北。吴先生对济宁比我了解的多得多,尤其竹竿巷的历史,他如数家珍,我洗耳恭听。听了他的讲解,我才知道,竹竿巷实际上是包括竹竿巷、纸坊街、汉石桥街、纸店街以及清平巷、打绳巷、永丰巷和大闸口河南街这一大片临河街区。共由首尾相连的五条街巷构成,从东大寺向西依次是纸坊街、南汉石桥街、纸店街;从东大寺向南,依次是竹竿巷、小闸翁城。这刷新了我先前的认知,我的情绪一下子提上来了。走在竹竿巷的街道上,听他讲解着关于竹竿巷以及济宁的故事,脑中如浏览历史画卷,对于竹竿巷的感觉真实而生动起来。内心的温度感也在上升。
沿纸坊街西望,路右边店铺迎着阳光显示出一种生气和活力,有几位老者扎堆坐在一起聊天,店铺门面一溜的都敞开着,尽管没有顾客,但并不影响老者们聊天的情绪,似乎生意与他们无关,有没有生意都不必计较。他们那悠闲的姿态和情调倒真的显示出一种济宁城的老市民气息。从这里似乎才感觉到一种只有老街老巷才有的独特的市井味道,这也许就是传统的“老济宁”味儿吧。
街边门面中,最醒目的要数“林家湾炖鱼”,一溜三家,分别经营,看来应该是一家人开的,分支不同。中央电视台曾经采访并介绍过,传统味道,平民价格,特色经营。再往西,街道左边是一个文玩市场,因为不是正常的开市日,仅有零星的几个摊子,几乎没有什么顾客清静略显寥落。
没用多长时间,我们就走完了竹竿巷。竹竿巷似乎很短,短到仅有几百米的光景;竹竿巷似乎很长,长到引出我无限的遐思。
竹竿巷因运河而生,而兴隆,而闻名遐迩。但时代的脚步却不沉浸于回忆,它总是毫不怜惜地洗刷着历史,淘汰着过往。汪曾祺先生曾因一些传统事物的消失而写过一篇著名的《胡同文化》,既表达了对传统事物的珍惜与留恋,也表达了新时代下的理性思考。其实,他的那种心态和思考带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可是,我们毕竟要面对现实啊!作为运河之都的记忆留存,将竹竿巷保存下来是济宁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该怎么保存且不让它失去光彩,怎样既保存与传承历史又激情面向未来,正是我们必须思考并积极采取行动的。
是让它变成木乃伊供起来,还是让它成为一个历史与文化的“酵头”?我认为,让它做一个“酵头”更好。
一处历史与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精华的呈现。竹竿巷不能只是成为年老人的回忆,年轻人的古董,未来者的传说,而应让它活起来,要让这株老树桩发出新的枝叶。粗瓷大碗不仅能喝茶也可喝咖啡,且既不伤害咖啡的味道,也不腐蚀粗瓷的成色。在老运河的对岸,我们能因河而建秀水城,为什么不能因河而激活竹竿巷?旅游开发是激活古迹得常见方式,但旅游不应只是开发给经济,开发给外地人的,更应该是开发给文化,开发给本地人的。与其让历史、文化变成影像,变成文字,不如让历史重现温度,让文化走进生活,走进行动。文化本应该是属于生活、属于现世的。
街巷冷冷清清,没有了喧嚣和吵嚷,没有了拥挤和世俗气息,那还是“记忆”中的街巷吗?“强硬”地保留或保存,那不是文化应有的样子,也不是文化的初衷,更不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那么,让我们来参与历史,参与文化吧。让来到这里的人都成为角色而不是看客,既能激发情趣,激活历史,又能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让人于古董中照见现实,于生活中体验文化,于演绎中感受历史的脉搏,于游乐中品尝传统的味道。这就需要有创意的开发。
何必刻意去制造什么“古迹”?何必清守着“遗存”发出凄凉的哀叫?让来竹竿巷的人都“成为”这通衢之地的客商或贩夫走卒,让古老的运河中漂游起叫嚷着南腔北调的客运或货运的船只,让巷子里响起手艺人的叮当声和生意人的吆喝声。这不就是激活了竹竿巷吗?不需要电影,参与就是留存与传承,行动就是历史和文化,热情和趣味就是生命和活力。把竹竿巷变成一个历史的大舞台,文化的创意场,让来者不自觉地就成为这个舞台的导演与角色。那么,竹竿巷就不会是老年人的留恋与遗憾,年轻人的不屑与漠视,文化人的哀叹与伤感。历史与文化的活力在于延续和弘扬,而行动上的参与和精神上的体悟则是为历史和文化注入动力。老瓶可以装新酒,新酒也可以有老味。谁说高脚杯只能喝洋酒?谁说可乐不能倒进粗瓷大碗中?
当古老的运河里传来桨声时,当竹竿巷里漂荡起俗世的“粗鄙”气息时,当济宁人亲身体验一把老济宁的阜盛时,竹竿巷还冷清吗?历史还古旧吗?文化还哀叹吗?文化人还担心伤感吗?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场景,一茬茬的年轻人,正在走过秀水城,走进济宁人的清明上河。
作者简介:
周传福,男,高中语文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使用
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快速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Copyright © 2008-2014
济宁在线-济宁都市网
(http://www.jiningcity.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济宁都市网
鲁ICP备11000548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